2015 年安徽中考思想品德考纲考点变动情况说明 一、2015 年安徽中考思品考纲考点变化 2015 年安徽中考思品考纲仍依据《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 准(实验稿)》的内容和要求制定,没有采用 2011 年版的新课标, 所以变化不大。 2014 年共有 91 个考点,2015 年新增 2 个,共 93 个 考点;另外有 19 个考点在考试内容和考试水平上进行了调整。 考试 考 模块 主题 点 AB C 能够正确对待学习压力,克服过度的考试焦 一· 认识 9 虑,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,做好升学和职业 √ 自我 选择的心理准备。【2015 调整】 二.自尊 一、 自强 成长 树立自我保护意识,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运用 中的 我 三· 学法 用法 24 不良行为的表现,分析这些行为对个人、家 庭及社会的危害。【2015 调整 C-B】 列举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》(规定的)中 涉及未成年人容易沾染的不良行为和严重 √ 21 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。【2015 调整 B-C】 √ 12 不做有损人格的事。【2015 调整】 理解自尊和尊重别人 (是获得尊重的前提) , √ 考 试 内 容 水平
考试水 考 模块 主题 点 A B C 能够与父母平等沟通,正确认识父母对自 四· 交往 25 己的关爱和教育,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, 与沟通 (克服)调适“逆反”心理。 【2015 调整】 知道诚实是一种可贵的品质,懂得对人守 信、对事负责是诚实的基本要求,了解生 34 活中诚实的复杂性。(知道诚实才能得到 信任。)【2015 调整】 二、 学会换位思考,关心和尊重他人, (能够) 我与 他人 的关 异而自傲或自卑。【2015 调整】 系 (分析)在与同学发生争吵时,如何通过 39 换位思考或其他方式来化解矛盾。【2015 调整】 六· 权利 懂得维护国家统一,维护各民族的团结, √ 五· 交往 做到与人为善,平等待人,不凌弱欺生, 的品德 36 不(以)因家境、身体、智能等方面的差 √ √ √ 考 试 内 容 平
与义务 42 维护国家安全、荣誉和利益是每个公民的 √ 义务。【2015 新增】 43 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,了解维 √
护受教育权利的途径。【2015 调整】 (分析维护受教育权利的途径,)运用法 44 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,自觉履行自己 的受教育义务。【2015 调整】 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, 46 不得侵犯和危害他人的(健康﹑生命和权 利)生命健康权。【2015 调整】 根据搜集的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典型案例, 53 (分析)说明如何维护消费者的权益。 【2015 调整】 √ √ √
考试水 考 模块 主题 点 A B C 联系“追星”现象和“小团体”现象,分 三、 七· 59 析在生活中如何正确把握从众心理。 【2015 调整 C-B】 (分析)正确认识在自然灾害中的社会求 家和社 的发展 60 助活动和英雄事迹所反映的个人与集体 会的关 和进步 的关系。【2015 调整 C-B】 系 八· 64 分析自己在家庭学校和社区中的不同身 √ √ √ 我与集 积极适 体、国 应社会 考 试 内 容 平
承担社 会责任 68
份和不同责任,增强责任意识,努力做一 个负责任的公民。【2015 调整 C-B】 了解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。 √ 【2015 新增】 以“我是中国公民”为题,分析群众举报
九· 法律与 社会秩
74 和舆论监督对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秩序 序 的作用。【2015 调整 C-B】 了解我国在科技、 教育发展方面的 (成就) 80 现状。(知道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。)√ 【2015 调整】 分析如何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 十· 认识国 情 爱我 中华 93 才能救中国,才能发展中国。)说明变化 的原因,感受中国共产党是我们事业发展 的领导核心。【2015 调整】 87 民族精神,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。 【2015 调整 C-B】 根据搜集的反映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 开放以来巨大变化的资料,(分析说明只 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,
√
√
√
说明:以上考试内容一栏中,加粗的字体是 2015 年考纲新增或改动 的内容;字体上画横线的是 2014 年考纲内容。新增和去掉的内容一
并列出便于对最近两年的考纲作比较分析。 二、2015 年安徽中考思品考纲考点统计 考点 模 块 主 题 统计 A34 B38 C21 93 (一) 认识自我 一 成长中的我 (二) 自尊自强 (三) 学法用法 9 7 8 2 1 4 2 4 8 5 4 3 4 1 0 2 2 1 2 3 5
(一) 交往与沟通 8 我与他人的关 二 中思想品德 (知识体系) 系 (三) 权利与义务 13 积极适应社 (一) 会的发展和 7 进步 我与集体、国 承担社会责 三 家和社会的关 (二) 任 系 法律与社会 (三) 秩序 (四) 国情国策 19 8 6 (二) 交往的品德 8
0
6
1
0
5
1
4 9
3 7
1 3
说明:1、“A”为“识记”要求;“B”为“理解”要求;“C”为“运 用”要求。C 要求包含 A、B 要求;B 要求包含 A 要求。